毛泽东读书的鲜明特点

2024-04-28 13:38  来源: 都市快报
 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是伟大的革命家、战略家和理论家,又是知识渊博的学问家。读书是毛泽东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他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重要方式,也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各种胜利的重要原因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,重温毛泽东的读书观,要像毛泽东那样读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。

  毛泽东的阅读和实践,相互守望,相互印证,相互支持。因此,他的阅读史,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,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。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,他读书有很多独特的地方,形成了以下几个鲜明特点。

  一、寻求“本源”“择书”而读。出身农家的毛泽东,在韶山发蒙之初,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,不过是略识之无,为谋生之备。“本源”这个概念,源自朱熹,为近代湘学士风所追慕,说起来很虚玄,其实很有些像黑格尔说的那个“绝对真理”。“读书要为天下奇”,所“奇”者,就在这个“本源”。明白了这个目的,毛泽东表示:“将全副功夫,向大本大源处探讨,探讨所得,自然足以解释一切。”为求“本源”,他求学时期下功夫读的书,首推经史子集。有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和《朱子语类》、《张子语类》等诸子经典;有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昭明广选》、《昌黎先生集》、《古文辞类纂》等。这些阅读,为毛泽东打下终生受用的国学基础。

  二、博览群书 涉猎广泛。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,读过哪些书,无法做完备统计,可从他的藏书、批注、著述和谈话中,知其大概。毛泽东去世后,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,即达一万余种,近十万册。这十来万册的图书当中,大部分书是经、史、子、集古籍线装书。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。而读而未藏的书籍,或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,更不知几何。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的《毛泽东读书集成》,收录了毛泽东:谈到过受影响较大的和曾向别人阅读的书;留下批注文字和标记较多的书;置于案头和床边时常翻阅的书;在其著作或谈话中有过评论、引述的书;曾反复浏览、欣赏的书籍和戏剧、书法、绘画作品;收藏的虽未见批画却是有代表性的丛书和工具书等共238卷,1024种书目,达3亿字。涉及马克思主义、哲学、自然科学、社会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历史、文学、艺术、报纸杂志、丛书工具书等11个图书门类。

  三、求真探索 学以致用。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,他明确指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,而在于经世致用,为改造社会、改造国家、改造世界而读书。他在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就形成了“经世致用”的思想,对“华而不实”的言行甚为厌恶。延安时期,他在读马列著作时强调: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,要能够精通它、应用它,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。” 新中国成立后,在遭遇“三面红旗”大试验系列问题时,他号召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读苏联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》,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,以利于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。

  四、全党学习 疑义相析。除自己以身作则、勤学苦读外,毛泽东多次号召全党要加强学习,提升能力。在《文化课本》序言中,毛泽东要求“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,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”,这样“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,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”。在毛泽东看来,“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,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”。在延安,他提议抗大(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)“来一个读书比赛,看谁读的书多,掌握的知识多”。他还同意设置流动图书馆,定期交换图书、交流读书经验。部署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是毛泽东推动全党读书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,毛泽东审定了“干部必读”的12本书,其中包括《社会发展史》、《政治经济学》、《国家与革命》、《列宁斯大林论中国》等。

  五、学思结合反复研读。毛泽东曾讲到:“读书,一要读,二要怀疑,三是提出不同的意见”,“读了书而不敢怀疑,不能提出不同的看法,这本书算是白读了。”他在读书时,喜欢将所读之书置于具体历史背景之中结合现实环境,把握所读之书写成的时代特点、社会现状和作者的立场、指导思想和目的,读懂弄通吃透书的主要内容。一次读不懂,就反复阅读,反复思考,每次阅读及思考总有新的收获。1950年代,他四次建议党员干部要反复研读苏联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》,并且带头组织读书小组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阅读该书,做了大量批注和谈话,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性的思想。他对人说已经读了五遍《红楼梦》,此后,他又十五次索要过《红楼梦》,这在工作人员的记录中有明确记载,同一本书,反复读,因每次阅读背景不同、任务不同、心境不同,理解和发现也会有所不同。

  六、批判吸收 古今类比。毛泽东常引用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这句话,强调读书不要盲从,需独立思考、批判吸收。早在青年时期,他读书就有了“四多”的习惯——多读、多想、多写、多问。毛泽东历来反对死读书,反对“本本主义”,“读书,钻不出来的是蛹,钻出来的是蝶”。他之所以出口成章、著作等身,这与读书成癖、活学活用的习惯不无关系,正所谓“书痴者文必工”。在毛泽东的文章中,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著名论断源自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”。《新民主主义论》中“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”语出自韩愈《原道》。形容国际形势大势,毛泽东借用《红楼梦》之语: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”。为了阐述生死大义,毛泽东由司马迁的名言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引申道:“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;替法西斯卖力,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,就比鸿毛还轻。”

  七、终生读书 “至死方休”。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,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。毛泽东大概在十四五岁时候,在县城里读书的比他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,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《盛世危言》,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。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,根据病历记录,9月8日那天,他全身插满了管子,时而昏迷,时而清醒,清醒过来就看书,看文件,共十一次,用时两小时五十分钟,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点57分,七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。这样的情形,已经不是活到老,读到老,而是读到死。

  毛泽东在1938年8月22日,在延安中央党校《当学生,当先生,当战争领导者》的讲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,说你学到一百岁,人家替你做寿,你还是不可能说:“我已经学完了”。因为你再活一天,就能再学一天。你死了,你还是没有学完,而由你的儿子、孙子、孙子的儿子、孙子的孙子再继续学下去。照这样说,人类已经学了多少年呢?据说是五十万年,有文明史可考的只二三千年而已。以后还要学多少年呢?那可长哉长哉,不知有多少儿孙,一代一代学下去。

  作者:陶克俭

 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士研究生

  北京市中银(西安)律师事务所 党支部书记、主任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