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已进入流行期

2021-06-15 17:19  来源: 济宁新闻客户端

随着夏季到来,气温升高,蜱进入生长发育的活跃期,由蜱叮咬引起的蜱传疾病也进入高发期。人们在野外劳动作业、休闲旅游、户外活动及野营时,经常会发生被蜱叮咬事件。蜱虫不仅吸食血液、易造成皮肤感染,也是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传染媒介。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

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?哪些人容易感染这种病?日常生活中怎么预防?山东省疾控专家进行了科普,并提示称:蜱虫夺命固然可怕,但是被蜱虫叮咬后切勿恐慌,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。而且,不是被蜱虫叮咬,就一定会患病,这与蜱虫是否带病毒和个体身体素质有关。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,一定要尽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,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和正规治疗。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能导致死亡

据介绍,蜱虫又称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、狗豆子等等,可寄生在羊、狗、牛等家畜的体表,也可存在于丘陵、山区的草丛、树林中。它芝麻粒大小,咬起人来不疼不痒,却能传播致死病毒,危害极大。

被蜱虫叮咬后,可能会产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这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,是我国201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,部分病情严重,发病2周左右可导致死亡,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。

该病在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辽宁等省份的山地或丘陵地区发病较多。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5-10月,尤其是5-8月份。

如不及时就诊治疗,可导致多器官损伤

那么哪些人容易感染这种病?会不会人传人?

“被带毒蜱虫叮咬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此病。”山东省疾控专家说,一般疫源地(主要为山地、丘陵地区)的居民、劳动者及来该地区的旅游者,接触蜱的机会增多,得病的风险增大,从事农业劳动的中老年人发病较多。

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的时候,家属陪护照料病人的时候,如果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。

被蜱叮咬后的1-2周后,如果有不明原因出现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的,可能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罹患此病者,重者持续高热,可达40℃以上。常见症状包括疲乏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可出现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

据悉,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。年龄较大的病人,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,如不及时就诊治疗,可导致多器官损伤,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。

相关链接:

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?

山东省疾控专家表示,日常生活中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,必须做好以下四点。

一是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,清理杂草,清除垃圾,打扫禽畜圈舍,避免蜱滋生。家畜、家禽等采用圈养,减少野外放牧,若发现家中宠物、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。

二是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不要在草地上坐、卧等长时间停留;提倡穿长袖衣服,穿浅颜色衣服,便于及时发现蜱虫;不要穿凉鞋;应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;户外游玩、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,检查有无叮咬;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。

三是对于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,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,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。如出现高热、乏力等身体不适,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通过血常规检测及动态复查可以及早提示是否感染该病,以便及时进行治疗。

四是该病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等体液感染健康人。参与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、戴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;如果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;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用手摸嘴唇、揉眼睛、挖鼻子等。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-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Top